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室內設計報中表述,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。不難看出,非公有制經濟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。如何認識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性?經濟學家成思危撰文表示,非公有制經濟對我國經濟的貢獻不僅體現在拉動GDP、就業和財稅方面,其更加重要的作用還體現於鼓勵創新、打破壟斷和完善市場等方面。
  成思危 1935年生,第九、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,第六、七、八屆民建中usb央主席,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院長,華東理工大學名譽校長,博士生導師。
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穩增長、調結構、轉方式,關鍵就是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。十八大報告明建築設計確指出,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,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,更好發揮政府作用。
  從歷史和現實角度回顧政府和市房屋出租場關係
  現在有一種誤解,認為西方經濟學就只講市場,甚至有信用貸款人說西方經濟學家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者,這個說法不夠全面。
  西方最權威的經濟學教科書是薩繆爾森的《經濟學》,他指出,任何社會都是指令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,都是既有指令經濟又有市場經濟,沒有百分之百純粹的市場經濟。
  事實上,我們從歷史和現實來看也是這樣。上世紀二、三十年代,強調市場作用是經濟學的主流,但也有斯圖亞特提出要重視政府的作用。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,導致市場萬能論破產並出現凱恩斯主義,凱恩斯強調政府的作用,又有些人傾向強調政府萬能。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到六、七十年代,自由資本主義思潮興起,例如弗里德曼的貨幣學派,又強調要尊重市場作用,甚至有人說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。最近的金融危機以後,西方輿論又轉向於要更加重視發揮政府作用。
 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以後,世界銀行發表過一份報告,講如何提高政府有效性的問題。這次金融危機以後,西方國家對於提高政府管理有效性的認識又更進了一步。
  從橫向來看,我在1998年和一些學者共同出過一本書,探討政府和企業的關係。當時我們提出來有三種模式:第一種模式是盎格魯·撒克遜模式,例如英國和美國,政府對市場和企業管得比較少,基本上沒有產業政策和國有企業;第二種模式是萊茵模式,例如德國和法國,政府對市場和企業管得稍微多一些,還有一些產業政策,也有一些國有企業;第三種模式是東亞模式,例如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等,政府對於市場和企業的管理更多一些。我國政府的強勢比東亞模式國家更強一些,對市場和企業管理得更多一些。
  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來,在任何時候,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都要發揮作用,這裡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。如果把握好了這個度,就能夠實現1+1大於2的結果。如果政府對市場的干涉過度,那市場就會喪失效率,政府的公信力也會受到影響。因為市場的力量不是靠政府一個命令就能抑制的,如果政府宣佈了某個目標但又沒有做到,政府的公信力肯定會受到影響。所以研究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,實際上最重要的是要研究這個度的把握問題。
  宏觀調控不應違反市場規律
  宏觀調控是必要的,因為在任何國家中,市場都是追逐效率、追逐利潤的,在有關國家安全、人民生活保障、禁毒等問題上都不可能只依靠市場的力量。而且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,所以宏觀調控在任何國家中都是必要的。但是宏觀調控不應違反市場經濟的三個基本規律:
  一是價值規律。商品價格不應該過度脫離它的價值,價格是在市場供求平衡過程中形成的,補貼和限價都只能是權宜之計,因為它會扭曲市場的供求關係。
  有一段時間豬肉漲價,這是影響民生的重要問題,政府當然需要關註,問題是應當採取什麼樣的辦法來關註。按照市場經濟的原理,豬肉漲價必然會刺激豬農養豬的積極性,而且豬肉漲價對於提高農民收入是有幫助的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關註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,他們承受不了豬肉的漲價,而城市裡中、高收入人群對於豬肉的漲價是可以承受的。因此應該重點補貼給城市裡的低收入人群。但是當時政府採取了補貼生產者的做法,這就容易過度刺激供應。而補貼生產者實際上是補貼了所有消費者,不但是城市裡的低收入者,城市裡中、高收入者也享受到了補貼,甚至外國人到中國來吃豬肉也享受了補貼。後來發生的情況就是由於過度刺激,豬肉因供過於求而降價,豬農利益受到損失。由此可見,尊重價值規律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人為地抬高或者壓低價格,最後效果都不會很好。
  二是供求規律。供求關係是由市場需求和供應來決定的,不是由計劃人員主觀判斷來決定的。計劃經濟時期有兩句話,就是“多了刀子砍,少了鞭子趕”,總是“少了少了多了多”那樣扭秧歌。就是因為當市場某一個商品稀缺反映到計劃部門,計劃部門採取措施再去建立新的生產裝置,或者改造現有生產裝置來增加產量,但等到計劃部門下達投資後建成裝置時,情況可能早已發生變化了。
  市場本身有調節功能,一旦某個產品稀缺,就會刺激很多企業自發地增加生產。市場的供求關係會自動地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。我前些年到浙江,地方的同志給我反映,說那時候發現電不夠,希望能建設新的電廠,但是有關部門就是不同意,說按照彈性繫數計算電力足夠了,最後到了最嚴重的時期,浙江的企業停三開四,老百姓家裡的空調都因為缺電而開不了,跑到人防工程里去避暑。
  三是競爭規律。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,降低成本,最後使消費者受益。
  以前有一種說法是反對重覆建設,這是不對的。如果新建的工廠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,更低的成本,就應當允許建設,新裝置建成後,會迫使原有的企業去提高勞動生產率,甚至迫使那些低效率的企業退出市場,最終對消費者有利。所以後來這句話改成了“防止低水平的重覆建設”。
  壟斷本身既對社會不公平,也對勞動者不公平,因為同樣勞動得不到同樣待遇;對消費者也不公平,因為消費者沒有選擇的餘地,只有接受壟斷企業制定的“霸王條款”。所以,政府應該鼓勵競爭,防止壟斷,不要人為地限制競爭,保護壟斷。
  從企業角度看,已占有市場的企業肯定不願意讓新的競爭者進入。就像擠公共汽車,沒擠上去的時候就說還能再擠一下,等踩上汽車踏板之後,就跟後面的人說別擠了,等下一輛吧!因此,《反壟斷法》最主要的精神是反對企業利用其壟斷地位來謀取不正當的利益。
  政府官員不能不講理
  現在有學者提出要建設善治政府,也就是善於治理的政府。我認為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,起碼應做到以下幾點:
  一是政府要依法行政。依法治國首先就要依法治官,也就是官員要依法行政,如果官員不能依法行政,那還談什麼依法治國?
  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,首先就要求政府守法,不能夠以政府官員的意志來代替法律。下麵流傳一句俏皮話:“法律不如紅頭文件,紅頭文件不如領導批示,領導批示不如領導口頭指示”。
  二是要講理。政府官員不能不講理,這個講理有兩個方面:
  一個是要改革審批制。關於審批制也有一句俏皮話:“說你行你就行,不行也行;說你不行就不行,行也不行”,後來有人加了一個橫批,“不服不行”,還有人加了一個備註,“說你行的人要行”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還到哪兒講理去?
  當然,對於涉及國家安全,民生的一些重大問題,審批制還是必要的,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審批事項過多,審批過程不透明。據說現在還有1500多件審批事項,李克強總理宣佈本屆政府要大幅減少審批事項,但做起來很不容易。因為審批背後往往藏著部門利益。
  (下轉特07版)  (原標題:成思危: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(1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y19dylfl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